比賽只有壓力?3大好處幫小朋友變內心強大

相信各位家長都聽過一個詞語「玻璃心」,更相信沒有人願意自己的小朋友有一顆「玻璃心」。無論是剛入校園,或是出到社會工作,每個人都會面對大大小小的競爭,如果不懂得面對,隨時身心俱疲,甚至影響個人發展。家長按小朋友興趣及意願參加比賽,好處甚多:

 

  1. 學習遵守規則

每個比賽或是競爭性遊戲,都有其規則要守,例如必需準時到達會場、提交的作品大小規格限制等等,都可以令小朋友學習到遵守規則的必要性。家長亦可以從旁說明為何會有那些規則,目的是為了甚麼。例如訂立作品大小規格是為了公平,有時限是為了方便大家等等。

 

  1. 學習表現自己

不是每個小朋友天生都有很強的表演慾,又或是習慣展露自己的才能。參加比賽的小朋友,可以透過觀察其他小朋友的行為,或是觀眾的歡呼聲,鼓勵等等,提高自信,學習更願意表現自己。

 

  1. 學習面對輸贏

凡是有競爭性的,無論是比賽還是遊戲,都會有輸贏之分,而且很多時,冠軍只有一個。當小朋友取得勝利時,家長可以給予適當鼓勵,讓小朋友繼續保持對事物、對比賽的熱情。亦可以趁這個機會,教導小朋友要學習感謝比賽中幫助過自己的工作人員、隊友、朋友等等。

 

即使不幸落敗,家長亦可以陪伴小朋友一起走過失望的情緒,開導小朋友即使今次失敗,表現上有甚麼可取的地方,下次可以再參加等等。讓他們提早明白到,即使輸掉比賽,不等如一無所獲。更重要的是如何總結失敗的經驗,為下一次做準備。

分類
家長園地

兒童深近視 家長勿懶理 越睇越矇 窒礙學業與成長

香港兒童因為近視而需要佩戴眼鏡的情況十分普遍。由於近視問題可影響兒童生活及學習,作為父母更需懂得如何應對,並及早帶子女求醫以控制近視加深,避免近視問題惡化。有醫生提醒家長,日常生活中可從細節上多加留意小朋友的視力有否異常,如有需要,可透過控制近視的眼藥水或配置合適的眼鏡,矯正視力,如果兒童已有深近視,更需密切跟進。

 

港怡醫院眼科名譽顧問醫生陳迅傑表示,「深近視」是指600度以上的近視問題︰「眼球拉得越長,近視就越深。人的眼球大約22至25毫米長,每長1毫米,近視可能會加深大約300度,如果近視達800度或以上,出現併發症的風險將會增加,例如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脫落等,針對小朋友深近視問題,父母首要工作是避免其度數持續加深,否則對成長各方面的影響都可以十分長遠。」

從細節觀察兒童有否近視跡象

不過,兒童常常有近視而不自知,只會覺得看東西不清楚,未必會宣之於口。陳醫生提醒家長,多從子女日常生活細節觀察︰「看看小朋友會否經常瞇著雙眼、走近電視,或經常心不在焉。最常見是上學時無法看到黑板,抄寫功課較慢或出錯,甚至連學業成績也會下滑。」他建議家長定時與學校老師溝通,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從而儘早識別視力問題。

 

要延緩小朋友近視加深,最重要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陳醫生舉例,看東西時,物件儘量距離視線30厘米,並且切勿躺著或在昏暗處看書、玩手機。此外,小朋友做功課時,光線處理也非常重要,如果子女使用右手寫字,燈光應置於左上方。他補充,小朋友在3、4歲時已有一定的表達能力,便可作定期視力檢查,平日飲食也要注重均衡營養,多吃含有維他命A食物補充身體所需。

 

改善生活習慣 控制近視

若然小朋友的近視問題已深到影響生活及學習,父母可因應狀況,讓子女接受適當治療。陳醫生說有4種控制近視加深的方法,第1種是使用「近視控制眼藥水」,此眼藥水以低濃度劑量控制近視,適合兒童使用,每日一次,惟這絕非「靈丹妙藥」,用藥後仍然需要透過改善生活習慣,或佩戴眼鏡等方法,矯正視力。家長亦可考慮子女實際情況,向專業人士了解應否使用混合方案,透過近視控制眼藥水及佩戴離焦眼鏡相輔相成。

 

第2種方法是佩戴離焦眼鏡,透過把影像置於視網膜前方,藉此減慢近視患者的眼軸生長。第3及第4種方法是佩戴離焦隱形眼鏡(硬鏡)或(軟鏡),這類隱形眼鏡一般分為硬鏡(夜間使用)及軟鏡(日間使用),一般建議7歲以上的小朋友使用。硬鏡必須每日清潔,而軟鏡則需每日更換,否則或會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

 

陳醫生說,曾有一名6歲兒童近視達200度,但家長認為可讓他再過數年才戴眼鏡,但這段時間兒童的視力一直下降,連學習也構成影響。他勸喻家長,如果小朋友有近視,應儘早作出改善,「太早戴眼鏡對小朋友不好」只是個錯誤觀念。

 

*備註:

陳醫生提醒,應對減慢近視加深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家長應與醫生討論,按子女身體狀況及實際視力問題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要愛孩子, 先要愛自己,
3招教你保持最佳心理狀態

撰文:香港言語及吞嚥治療中心
   高級言語治療師 蕭以嵐

在日常與他人社交互動中,我們除了觀察他人的行為外,也會對他人的行為作「解釋」及「預測」。心智理論 (Theory of mind) 是推論或代入他人心智狀態的能力,例如代入他人的想法、信念、慾望和意圖等,運用此能力去解釋他人的想法、知覺及預測他們的行為。心智理論可細分成「情緒辨識」、「信念」和「假裝性遊戲」。

兒童心智理論的發展時期,大約是從 3 到 7 歲。但 3 歲之前,孩子要先掌握以下技巧才能有效地發展心智理論能力:

1. 留意身邊人們的行為及加以模仿
2. 辨認他人的情緒並運用詞語表達(例如:開心、傷心、嬲、驚)
3. 能參與假裝性遊戲
4. 明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慾望及喜好
5. 明白人會作出行為來獲得想要的東西(例如:伸手拿取糖果)
6. 明白不同情緒所產生的原因及後果(例如:如果我打哥哥,媽媽就會嬲,然後會鬧我。)

提升心智理論的方法有:

1. 向孩子交談時多用與心理有關的詞彙
運用與心理有關的詞彙與孩子溝通,可令孩子更具體地了解自己及別人的心理狀況。心理有關的詞彙例子有「想」、「假裝」、「知道」、「相信」、「覺得」及與情緒有關的詞語。平時多留意孩子想表達的意思,再給予回應。例如:「啊!你想要蛋糕」、「不要怕!你以為我走了,其實我還在」、「媽咪好嬲因為你打哥哥」。家長亦可多向孩子解釋他人的心理狀況,例如:「美美收到份生日禮物笑得很燦爛,佢應該覺得好興奮。」

2. 與孩子參與角色扮演遊戲
角色扮演遊戲鼓勵孩子代入不同的處境及人物的角度思考,藉此推論出相關的行為。開始扮演時,孩子可先扮作日常生活常見的人物,例如:媽媽、醫生、老師和司機。家長要留意,在遊戲中無論說話和行為都要代入所扮的角色。此活動能幫助孩子從不同社交情境中體驗各種情緒、想法及互動情況,亦在當中學習觀察、模仿、預知、檢討及調整自己的想法及行為。

希望家長能在日常生活善用機會,與孩子多分享、多溝通,讓他們學會「睇人眉頭眼額」,成為一個「讀心神探」!

資料來源:
Hollin,P., Baron-Cohen, S.,& Hadwin,J.(1999).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tomind-read. West Sussex, England: Wiely Press

Lowry,L.(2015).” Tuning in” to others: How young children develop theory of mind. TheHanen Centre.

香港痙攣協會 (2005). 聯情繫意: 發展自閉症幼兒的社交能力. 香港痙攣協會.

要愛孩子, 先要愛自己,
3招教你保持最佳心理狀態

撰文:家庭動力兒童遊戲治療師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李慧芝

在現今的社會,父母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確實不容易。筆者曾經接觸過很多家長,發現大部分父母所面對的困難,並非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也並非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孩子,而是難以在孩子出現狀況時,仍能保持對孩子的信任和樂觀的態度。很多時候,父母擔心孩子的問題會持續和惡化,因而變得愈加焦急,並重複以無效的方法處理孩子的問題。

那麼,父母該如何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況,面對管教子女的壓力和挑戰呢?以下幾點可供父母參考:

1. 對自己的壓力指數更敏感
父母也是人,所以都會有情緒低落或身心疲憊的時候。父母對自己精神狀態敏感的目的,在於提醒自己,要先好好照顧自己的需要。因為當父母在高度壓力的狀態下,難以有效地敏感和回應孩子的需要。反之,不適當的回應有可能會傷害孩子及破壞親子關係。

2. 善用資源,紓緩壓力
當父母感到有壓力時,應該盡量發掘和善用自己內在和外在的資源,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例如找家人或朋友傾訴、做一些能令自己放鬆的事情、找一些正向的思想和信念鼓勵自己等。目的在於令自己得到適當的休息,暫時紓緩壓力。

3. 轉念,反思
假如父母的壓力持續及增加,便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有時候,這些壓力不止來自外在環境的影響。父母的自我價值、世界觀及對事物的看法,都會影響我們如何做父母。例如有些父母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未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結果不斷催促子女學習或參加活動,甚至當孩子出現壓力和負面情緒時,這些父母也無法有彈性地回應子女的需要。假如父母能意識及照顧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便能避免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至下一代。

因此,父母愛孩子,也得要先愛自己。只有父母健康快樂,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分類
教育心理分享

2019年12月份親子信箱(K2) 應否舉辦生日會?

嬰幼兒在一至兩歲的階段,家長不宜為嬰幼兒作太大型的慶祝活動或帶他們到這類的場合,因為嬰幼兒在三歲之前未必能夠懂得、明白及適應大型生日會對他們的衝擊和意義,所以盡管為他們舉辦一個繽紛的生日會也不一定能給嬰幼兒一個美好的回憶。假如生日會是在幼兒三歲之後舉行的話,則會對他們產生很多好處,由於他們需要同時面對不同的人,不但為他們提供了社交的刺激,也讓幼兒有機會增進認知理解。

家長可以透過邀請孩子的同學朋友一起慶祝生日會,讓他們有機會向朋友介紹自己的家居環境,從而刺激他們的社交及語言的發展。家長也應鼓勵幼兒在家中舉行生日會,並鼓勵他與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培養他樂於與別人分享的心態,因為他們能在一個自己熟悉的環境下招呼朋友和與別人交往。雖然在家中舉行生日會會令家長增添清潔的壓力,但這樣對幼兒的心理發展有正面影響,更容易明白如何擔當主人家的感覺。

另外家長可以注意的是不要因為幼兒慶祝生日便盡量遷就他們,做成幼兒「想要便要」的情況。例如在生日禮物方面,家長可以提供他喜好的食物或玩具,若他們有特定的愛好,就不要只買幼兒喜愛的東西,否則他們更沉迷於某些玩具或物品;家長可以買一些消耗性及不能獨享的東西作為禮物,除此之外,送一些有紀念價值的物品都有長遠的意義。

最後,如有機會的話可讓幼兒多些參與別人的生日會,無論是相近年齡或老人家的也可以,嘗試做配角而不是做主角,學習當客人的角色,應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家長還可以教導他學習送禮給朋友時,應該考慮甚麼因素,如價錢、對方喜好或會使用的程度等。

分類
教育心理分享 教育心理分享 教育心理分享 教育心理分享

2019年12月份親子信箱(K3)處理爭吵的問題

父母愛護子女是人之常情,不容許子女與別的小孩發生爭吵或被人欺負的情況。如有類似事件,家長便趕快為他們「出頭」,甚至責罵「欺負」自己子女的小孩。然而父母有否想過,這樣做未必是對子女有益呢?若對孩子們的爭吵事件處理得宜,將是一個令他們學懂如何與別人相處和提昇溝通技巧的好幾會。

父母試試回想自己成長的經歷,曾否因與人爭吵而產生反思,並加強了處理紛爭的能力。孩子之間出現爭執其實很正常,因為這時期他們正學習相處,爭吵正是摸索的過程,當中包括與良好的朋友,同時也包括一些行為不良或情緒欠佳的同伴,才能有機會孕育出全方位的相處技巧。如有事件發生後,家長 不需將幼兒分隔,家長也不要先責罵對方的孩子;同時亦要避免指責子女,因為家長未經了解,就對其中一方作出責備,是較為草率的行為。

除非危急及人身安全,否則家長要盡量避免第一時間作出干預,因為除了要從孩子們的對話中了解事件,更要給子女學習機會;家長先觀察他們如何處理,說不定他們雙方已能自行討論及妥協。

不過在特別情況下,例如出現暴力或其中一方完全佔上風的一面倒情況時,家長便應介入排解。可即時將相雙方分隔,阻止暴力的進行惡化,並了解事件的因由,是欠缺玩具、食物不足、被取笑還是甚麼別的原因,家長嘗試處理事件的起因。

請留意切勿以對錯的話語責備任何一方,因為他們仍未建立這種意識,反而應該採取清晰直接的說話作出指導,強調正面及行為,引導他們應該尊重別人、和睦共處及禮讓等與人相處時的應有態度。

2020年1月份親子信箱(K1)學習排隊的教育

排隊是守紀律表現的一種,學習排隊不但可以培養孩子守規矩的好習慣, 更能訓練他們的耐性。一方面對孩子個人成長有好處,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他們的未來發展,做好未雨綢繆的準備,奠下鞏固的根基。

教導孩子排隊,家長先要觀察他們能否願意穩定地站立在原地上,還是會東歪西倒、搖搖擺擺的。假如孩子未能自願站立或站立太久,家長可以為他們數數如1-10或1-20引導及鼓勵他們忍耐排隊。家長亦可帶孩子出外觀看別人排隊的情況,再拍攝一些排隊的生活照片,讓他們從視覺上明白及記憶排隊的意識及在甚麼情況下進行,逐步建立對排隊概念的認知理解。

下一步就是進行實習,家長或其他家庭成員可在家中與孩子一起練習排隊,以輕鬆遊戲方式要求他們輪流站立在不同位置,有時前、有時後、有時在中間,站立排隊的時間由幾秒開始,然後逐漸增加排隊的時間,以及提高他們對排隊行為表現的要求。例如初期可以容許孩子的手腳仍有活動,然後才要求他們安靜耐心地排隊等候,也可使用計時器協助他們瞭解自己的進度,欣賞他們的耐心等候,不著急,孩子便會漸漸養成良好的排隊習慣。

家長亦可以讓孩子參加提升情緒商數 (EQ) 的課程,培養他們有良好守規的能力,避免經常東張西望或因排隊時間長而亂發脾氣,以減低他們在排隊時打擾其他同學的機會。

2020年1月份親子信箱(K2) 拜年時顯得害羞

農曆新年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有些家長卻因幼兒不願向長輩打招呼,甚至一聲不發便跑去跟其他小孩玩耍而感到尷尬。現今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缺乏與兄弟姐妹相處的機會;與鄰居關係較以往疏離,導致幼兒缺少了與人相處互動及打招呼的機會。因此,當幼兒遇到陌生環境或較少見面的人時,往往會顯得害羞及被動。

若孩子在社交場合不與別人打招呼,家長在責怪孩子之前,需先弄清楚行為背後的原因。有些孩子不光是面對長輩才不打招呼,與同輩相處亦有同樣情況;也有孩子能與同輩打招呼,但面對長輩時卻不瞅不睬。家長請細心想想,這也許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有著密切的關係。

面對孩子不肯打招呼的情況,家長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先讓孩子對人感到安心,建立自信後才漸漸教導孩子應有的社交禮儀,例如不用在剛碰面時便急於要求孩子向陌生的長輩打招呼,不妨讓他們先嘗試與較熟悉的長輩接觸。讓孩子擁有成功及愉快的經驗後,家長便可進而鼓勵孩子向其他長輩打招呼。從中讓孩子在有足夠安全感的情況下,保持輕鬆的心境繼續在親友家中開心玩耍。

在新年與人打招呼是特別困難,因為所見的人是日常較少接觸的,讓家長面對此情況時增添壓力,若家中有某些較少往來的親友之照片,建議家長可以在探訪前先讓孩子看看並作解釋,使孩子對他們的樣貌、與父母的關係等基本資料有初步認識,那便可以減低見面時的陌生感覺,他們打招呼的信心自然有所增益。

如能於日常生活中增加實戰經驗,請孩子跟一些經常碰面的人打招呼,對象可以是同學的家長、鄰居或保安員等,以培養他們與人打招呼及問好的習慣。孩子初時或許會較為羞怯,但家長不必著急,可先讓孩子以微笑、點頭、揮手等動作回應,然後再提昇至透過口語打招呼。家長只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就能在拜年時有適當的行為,好好享受天倫之樂。

2020年1月份親子信箱(K3) 利是的學習機會

農曆新年時,幼兒們必定會收到很多利是,其實家長可以藉此機會,以利是來讓幼兒學習。

在拜年前,家長可引導孩子在接到別人送給自己的利是後應有的禮貌,如用雙手來接、要向長輩送上祝福語句、不要即時在他人的面前拆開利是等等。如果能夠教導孩子把收到的利是錢適當地儲起來,留待有需要時運用,便可養成儲蓄的習慣。其次,家長也可鼓勵孩子把錢捐贈給有需要的人,讓他們學習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

雖然俗語說「物輕情義重」,禮物是在乎心意多於價值,可是利是封內的金錢,是非常實際的禮物,所以難免會讓孩子把焦點放在金錢的多少,或是比較不同人所給利是的金額。如果幼兒在親友前問對方利是內金額多少的問題,就會令場面 顯得非常尷尬。這也影響幼兒對利是的意義和價值觀的想法,所以家長應嘗試把他們的注意力由金錢轉移到其他地方,如利是封的封面或設計。

家長可以利用一些有關利是封而又富趣味性的題目引導孩子,例如和他們一起選出本年最有創意的利是封、最漂亮的利是封、最奇怪的利是封等等。家長可先擬定一些項目,然後讓孩子評分,這能訓練他們對視覺空間、圖形和顏色的觀察,相似物件的比較能力。

在過年前,家長可與幼兒一起把祝福語句放進利是內然後送給他人,如父母、親友、鄰居和老師等等,作為對認識的人送上祝福。家長進一步甚至可以讓幼兒親自設計利是封,當成禮物轉送給他人。這方法不但可教導孩子祝福他人是用誠意而不是以金錢來衡量,而且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覺創作機會,及讓幼兒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增加成功感。農曆新年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有著很多歷史和文化上的知識可供幼兒學習。

分類
最新消息

小一入學自行分配學位結果下周一公布

全港各官立及資助小學星期一(十一月十八日)公布有關二○二○年九月入讀小一的學校自行分配學位錄取名單。 教育局發言人今日(十一月十五日)表示:「今年有52 473名兒童申請官立及資助小學的自行分配學位,有23 340名兒童獲派此類學位。其中屬於有兄/姊在該校就讀或父/母在該校任職類別共13 211人,餘下10 129人則屬按『計分辦法準則』分配類別。」 教育局提醒所有曾經為子女申請自行分配學位的家長,應於星期一(十一月十八日)或星期二(十一月十九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攜同小一入學申請表的家長副本,前往所申請的小學查閱申請結果。鑑於近日的社會狀況,家長如因交通或其他特殊情況未能前往所申請的小學查閱申請結果,可瀏覽學校網頁查閱申請結果或致電學校查詢。 獲得自行分配學位的兒童,其家長須於星期三(十一月二十日)或星期四(十一月二十一日)學校辦公時間內,前往所申請的小學辦理註冊手續。 家長須注意個別學校的註冊程序及要求,例如須攜帶小一入學申請表的家長副本及兒童相片的數目等。 發言人說:「家長若因要事或交通情況影響,未能在上述指定期間辦理註冊手續,須事先與學校負責人聯絡,以便作出適當安排,否則將被視作放棄該學位論。」 根據小一入學統籌辦法,所有官立及資助小學的自行分配學額約為該校小一學額總數的百分之五十,餘下的百分之五十學額將留待稍後統一派位階段時分派。 發言人補充說:「教育局會於明年一月上旬以書信通知未能獲得自行分配學位及只準備參加統一派位的申請者,於一月十八日或十九日前往指定的統一派位中心,辦理選校手續,以便進行統一派位。若家長在一月十九日後才為子女提出申請參加本年度小一入學統籌辦法,他們須前往教育局學位分配組辦理有關手續,教育局會於二○二○年六月為申請兒童另行安排小一學位。」 他提醒所有家長:「曾經獲派小一學位的兒童,日後不可再次重新參加小一入學統籌辦法。」 完 2019年11月15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5時00分